热爱,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。从进入卫校学医到历经曲折在南充市蓬安县创办“仁君诊所”,再到研究经典、编撰医书,自觉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,对沈仁军起到引领、鼓励和鞭策作用的力量正是他内心深处的那份热爱,那份“医者仁心”的精神追求。
“就冲着沈医生对中医的热爱,找他看病都觉得放心。”周边居民每每提及这位对医学着迷的“沈医生”都赞不绝口,“一个人30来年沉迷于一件事,还充满激情,太难得了!”然而,说起从医初衷,沈仁军坦言:“当时最大的原因还是为了生存。”
【资料图】
沈仁军正在为病人看病。好医生集团供图
上世纪80年代,中国农村的生活还很落后,沈仁军回忆,“那时候家里每到过年才吃得上一次肉”。1989年,为了改写在农村靠苦力生存的命运,19岁的沈仁军带着父亲的期许与信任,走出农村,来到蓬安卫校学医,开启了当时在他看来枯燥且冗长的中西医学习。
虽然沈仁军的学医始于生存,但在摸清门道后,他很快就“解锁”了一个令他痴迷的医学世界。1991年,从学校毕业后,他随师蓬安县中医名家章榜举去往蓬安县中医医院实习,在接触与目睹了一例例在医生帮助下患者重获健康的案例后,深刻体会到了身为医者的价值所在。从此,他对医学的热爱彻底被点燃。
实习期,沈仁军不断积攒经验,提升自我。1993年,他进入蓬安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职工医务所,面对公司数百名员工的日常健康保障,他每天带领医务所3位同事不辞辛苦地开展工作。之所以离开医院来到这里,沈仁军道出了原因:虽然医院与二建公司仅一墙之隔,但公司医务所仅有一名医生,有时需要及时处理一些情况甚至一些棘手的问题,自己就想做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者,“平台虽小,责任很大”。
也正是因为这份心中的责任,沈仁军全心全意投入在这间医务所,一待就是7年。在此期间,他发现面对部分病疾自己无法提供最优决方案时,便毅然决定不脱岗进修攻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,以此进一步将理论结合实践,丰富医学知识、提高医疗技能。
沈仁军正在中药房工作。好医生集团供图
直到1999年,为了支持家中两位弟弟外出工作,扛起照顾父母的重任,沈仁军离开那个充满青春与热血的工作岗位,着手自立门户:没钱开诊所就贷款租铺面,没条件进药就找朋友赊药给患者看病。在当时基层诊所缺乏的环境下,为了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,他的工作时长从朝8晚8延长到朝7晚11。深知肩上的责任,从诊断疾病到开方抓药、输液打针到帮助患者梳理心理疾痛,沈仁军都亲力亲为,不敢有丝毫松懈。当他再次结合实际发现,病患治愈率和康复时间都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,他萌生了如何帮居民患者“在最短时间内花小钱治大病”的想法,再次报考并完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本科的学业。
当结合中西医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后,病患治愈成效显著,更坚定了沈仁军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的决心。沈仁军在还清贷款有所积蓄后,立刻在这条街道上买下一间铺面,真正地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诊所。“地点固定了,心也就稳定了。”沈仁军对自己这“一方天地”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造,功能分区、订制药柜以及安装空调等环节,事无巨细他都是亲自把关,只为给患者提供更干净宽敞、温馨舒适的看病环境,只为在这里能更好地贮存自己心中那份热爱。
近年来,沈仁军先后师承章榜举、河南杰出中医名家涂华新等,并多次到北京、河南等地进修学习中西医重要论述,受到经方名家的深刻影响,对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著作见识独到、理解深刻。通过深入的学习研究,沈仁军心里逐渐萌生了一个愿望:要在当地呼吁社会对中医与健康知识提高重视。
“要呼吁别人重视,自己必须身体力行!”正是源于热爱与身上的一股轴劲儿,沈仁军的诊所始终秉持中药几乎原方原量开方,针对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以质优价廉为原则,开放免费提供无成本询医、24小时线上问诊等惠民服务。
为了更好地领略和传承、发扬中医文化,沈仁军与邓文斌合著了《经方方证探微》《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》(第一辑)等医学书籍,让更多的百姓和医者感受中华经方的疗效和中医药的魅力。
“转眼32年,经历了很多事,又好像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学医。”回首行医这条路,沈仁军深情地说,“这一切都是始于生存,行于责任,忠于热爱。”
关键词: